行走在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内,一条条村道修得宽敞平整,村民们在新建起的临水亭子内、参天的榕树下、池塘边的石凳上喝茶、下棋、闲聊。像是见惯了带着相机的游客,村民会热情地招呼路人:“过来玩吗?来喝杯茶吧。”

  日前,南联村接连成为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首批典型村和“广东省古村落”。坐拥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道韵楼”,潮客文化融合在这里结出硕果。如何跟上“农文旅”发展的时代新潮?村内有哪些产业可转型升级?在南联村,乡村振兴的故事翻开崭新的一页。

  文/图:陈锦煌

  村史悠久多景致

  南联村位于饶平县三饶镇南郊,面积11.3平方公里的村域范围内,居住着1000多户人家,总人口达到8535人。据村中长者介绍,南联村原是道韵下厝、南门卢等12个自然村的总称,由于这些村落均在三饶镇南郊,故统称为“南联”。

  在南联村,道韵楼、里秀楼、雅约公祠、“番客奇”古民居等历史文物建筑丰富,与村道旁的参天古树相映成辉,构成一幅古朴乡村的文旅美景。南联村党委书记黄淑章表示:“道韵楼的名气最大,冲着这栋‘大楼’来饶平的游客可不少。”

  虽然这座土楼目前正因修缮工作而暂时“闭门谢客”,但仅仅是站在紧闭的大门前,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和庞大的“身躯”。

  这座建成于1587年的八角形土楼周长达到328米,平均每一面墙都超过40米。11.5米的楼墙高度赋予它威严肃穆的外观,1.6米的墙体厚度带来厚重的历史感。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的土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多人。

  据村中长者介绍,清顺治年间曾有土匪包围道韵楼,进攻三个月最终无功而返。站在这座固若金汤的大楼前,听着村民讲述此地故事,风从楼门间隙吹出,恍惚间竟似穿越百年。

  土楼大门上方,“道韵楼”三字牌匾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黄锦所题,至今保存完好。楼内的宗祠建筑、木雕装饰、壁联壁画、泥塑等同样保存完好,有极高的艺术、科研、考古价值。

  “目前,道韵楼的修缮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预计在明年初全面完成。”南联村委工作人员介绍。

  历史上,南联村曾是饶平古驿道的关键节点。“以前没有车,就靠人力挑担把各种物资送到饶平县城,古道最远可以走到潮州府城。”村民黄伯介绍,很久以前南联村民每逢农闲时就靠“挑肩头”送货增加收入。

  有生意的地方自然汇聚人气,除了最广为人知的道韵楼,南联村内还有一座用贝灰和河沙混合夯筑而成的“里秀楼”土楼,当地人俗称“灰楼”。现存两座土楼均是潮客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更是宝贵文化旅游资源。

  除此之外,承载红色历史的饶浮凤支部旧址,由下南洋经商成功后回乡的“番客”建起的豪华民居“番客奇”,还有村中多处历史悠久、建筑精美的古寺古祠,均是南联村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宗祠文化的生动体现。

  悠久的村史,丰富的景致,静待着更多旅客的探访与关注,也亟待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

  修路造景换新颜

  道韵楼内,“修旧如旧”的精细活日复一日地持续开展。楼外村中,“翻天覆地”的乡村建设也一刻不停。

  “以前村子都是泥路,晴天车子一开过去都是沙土,雨天人一走全身都是泥水。现在好了,都铺上了柏油路,小孩老人也不会轻易摔跤了,出门工作都放心很多。”村民黄姨既是道韵楼的“原住民”,又是修缮工作队中负责搬搬抬抬的一员。在她眼中,南联村与道韵楼“同步更新”,每天的生活都有美好的盼头。

  村里的道路拓宽翻新,以前只能走摩托车的路现在两辆小汽车并排开都没问题。村内的老戏台、老学校都进行了全面更新,村民们常去的龙泉寺前更是搭建起一个小公园……

  黄淑章表示,乡村环境治理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变化。“我们投入不少人力物力对村内水质进行改善,严格执行雨污分流等建设标准,给村民一个水清岸绿的好环境。”

  悄悄变化的还有道韵楼的周边环境。

  修缮之前,道韵楼的日常管理主要依靠门票收入。散客每人20元,旅游团每人10元,但一年下来收入不足8万元,这笔钱放到现在连几名管理人员可能都雇不起。曾经道韵楼的管理人员总结:“主要是附近景点少,再加上交通不便,所以很难有游客,也就更难改造成供旅客歇脚的客栈。”

  近年来,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各司其职,携手推进道韵楼周边配套建设,对周边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秀楼等历史古建筑、饶浮凤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进行修缮,谋划“红色游”“一日游”路线,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

  如今,南联村潮客文化街农房风貌整饰提升项目完成建设,潮客文化街初具“成色”。此外,该村还在谋划储备总投资3000万元的三饶镇南联村农旅建设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短板,开展道路建设优化、活动中心及配套设施、停车场、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形象标志、步道工程等建设,力争打造完善的活力旅游生态村。

  乡贤合力促发展

  环境升级,村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也得跟上。今年春节,南联村举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象棋比赛,村中长者、乡贤齐聚一堂,共度新春佳节。

  看着这么欢快喜庆的场景,黄淑章与村委干部们又闲不住了。“就在正月初三,我们现场首次跟大家提出了要成立一个南联村教育发展促进会的想法。”黄淑章面带笑容地回忆讲述,背后是他与村“两委”干部辗转多地动员乡贤捐款长达数月的努力。

  “乡贤捐款400多万元,全部用于村内的奖学奖教。”在黄淑章看来,南联村的尊师重教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一个“里秀楼”内就出过两个举人,目前两座具有纪念意义的旗杆夹尚在,激励村中后人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资金筹措往往是最现实的难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对此,南联村除了发动乡贤力量助力,还重点推动乡村产业升级。

  经过南联村口附近,可见“三饶陶瓷”等品牌标识竖于路边,有些落满灰尘沙土,仿佛讲述着往日南联村陶瓷产业的辉煌。近年来,南联村引导位于本村大庵口陶瓷产业集群的企业积极参与镇域发展,成为三饶镇陶瓷协会成员单位,推动陶瓷产业互助共进,摸索新时代的陶瓷产业发展路径,助推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该村还大力开展撂荒耕地整治行动,流转土地486亩,适度规模化种植番薯、南姜、柑橘等作物,带动农田增产、农户增收。

  “我们还试行引进了100亩奇楠沉香种植,它的叶子可以制茶,树干可以制香,经济效益很高。”黄淑章介绍。预计8年内,通过采收沉香茶、砍伐树木取香可获得纯收益约1200万元。

  以产业升级夯实村经济基础,以文旅发展擦亮“潮客文化”品牌。在三饶镇南联村,乡村振兴的故事将不断被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