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去工业化”:一个时代的落幕?
元描述: 德国“去工业化”趋势日益显著,从巴斯夫、大众等巨头纷纷关闭本土工厂,到制造业PMI连续27个月疲软,德国工业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分析“去工业化”的深层原因,探讨其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引言:
德国,这个以工业制造著称的国家,如今却面临着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去工业化”。从巴斯夫关闭本土工厂,到大众汽车考虑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再到德国制造业PMI连续27个月疲软,种种迹象表明,德国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深层原因?它将对德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德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本文将深入分析德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原因和影响,并探讨德国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相关数据、专家观点和案例的解读,试图揭示这场变革的深层逻辑,并展望德国工业的未来之路。
投资重心外迁:德国企业的“用脚投票”
近年来,德国企业纷纷将投资重心转移到海外,这一现象成为“去工业化”的显著特征。
从巴斯夫到大众:巨头纷纷“出走”
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在今年关闭了路德维希港的11家工厂,并在8月关闭了当地的两家生产企业,并计划在明年停止3家工厂的全部生产线。这仅仅是巴斯夫“去德国化”的一个缩影。早在两年前,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便公开宣布,巴斯夫不会继续在德国投资,并迅速开启了生产基地迁往国外的举动,包括一项规模达260亿欧元的投资有超43%落子美国市场,以及与中国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广东湛江投资100亿欧元共建巴斯夫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巴斯夫的“出走”引来了同行的纷纷追随,朗盛、科思创和赢创等德国化工大佬相继作出了减少、推迟或完全停止在本土投资的决定。拜耳公司和赢创集团分别以在波士顿和宾夕法尼亚州创建技术创新中心的方式表明了这一趋势。
除了化工行业,汉莎航空、西门子等企业也纷纷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扩产增资。大众集团、宝马公司在田纳西州和亚拉巴马州增设新工厂的计划也处于紧锣密鼓的推行中。德国四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采埃孚、舍弗勒和大陆全部宣布将投资重心转移到海外。
数据佐证:投资转向海外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旗下零部件供应和车辆改装企业投资意向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的企业表示会继续在德国投资。德国工商大会的抽样调查报告也表明,国内17%的汽车企业计划把部分生产迁至国外,另有超1/4的公司正在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国外。
德国工商大会还作了一个更为宏观的问卷调查,在接受调查的3300家企业中,有37%的工业企业考虑减少在德国的生产或将生产线转移至国外,这一比例高于2023年和2022年。
“用脚投票”的背后:德国投资环境的困境
对于“去德国化”的行为,巴斯夫董事会主席薄睦乐直言不讳地指出,是因为在德国看不到有能赚钱的地方。数据显示,继去年同比下降了21%,今年上半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再度减少9.7%,同时利润萎缩了12.8%。
德国化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化工业销售额下降1%,全年降幅将达到3%,同时,目前有40%的公司利润大幅下降,15%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德国企业“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德国投资环境的困境。
- 高税赋: 德国综合税赋目前近30%,在发达国家中仅次于日本。
- 官僚主义: 在经合组织国家,获得一份营业执照只需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德国则需费时4个月之多。
- 劳动力市场环境: 德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为23%,生育率仅有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劳动力持续供给不足,企业被推到成本只增不减的风险隧道。
- 能源成本上升: 俄乌战争之后,德国企业所感受到的能源价格飙升之痛尤为剧烈。虽然德国政府也在加速石化能源出清同时加快清洁能源使用的转型步伐,但成本依然高出俄乌战争前的40%。
德国制造业PMI:疲软的警钟
制造业PMI(采购经理指数)是衡量行业发展现实状态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由产出、订单、就业等分项指标构成,数值在50以上代表行业扩张,50以下为行业衰退。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份,德国制造业PMI已连续27个月位于50点的“荣枯线”之下,这表明德国制造业已经持续陷入萎缩状态。
产出萎缩:产能闲置,产量不足
德国制造业产出指数至今已经下降了6年多的时间,其中2023年同比降幅达到了2.0%。今年上半年继续下滑,最新7月的工业产出环比负增长2.4%,同比大幅缩减5%。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计,2024年德国工业产出将下降2%,而莱茵-威斯特伐利亚经济研究的预测降幅则是2.7%。
产出萎缩的背后是德国制造业产能的闲置。超三分之一的企业存在产能不足问题,同时产量未达到其产能的企业有一半之多。
订单下降:国内订单萎缩,海外订单支撑
2023年德国工厂订单下降5.9%,数量规模降至新冠疫情后的最低水平。进入今年,首月的订单规模更是环比狂降11.3%,且随后出现连续4个月的环比下降。
虽然在6月与7月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升,但前七月的新订单规模依然出现了10.7%的环比降幅。而且部分回升月份还主要由国外订单增加所贡献,德国国内的订单的下降幅度其实远远超出总体订单规模的降幅。
就业萎缩:裁员潮涌现,失业率上升
目前除化工、机械、汽车三大主干行业集体裁员外,包括电子电器、钢铁生产等许多加工制造企业均纷纷推出了不同规模的裁员计划,德国的失业率也升至6%。
虽然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短缺会带动失业率很快降至5%的常态,但工业在就业中的占比高达16%。产业内失业人数太多以及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必然给家庭收入增添更多变数,进而损害与抑制消费。
数据显示,去年德国私人消费下降0.8%,今年以来继续缩量,最新10月的德国消费者信心先行指数仍是负值,民众消费预期依旧非常脆弱。
“去工业化”的挑战:德国经济的未来之路
工业是德国经济的关键支柱,高峰时期工业产值占到了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虽然近些年增长势头不断放缓,但目前德国工业对GDP的贡献依然达到了22%。
受到“去工业化”的影响,去年德国出口同比下降1.4%,今年前7个月连续下降0.8%。与此同时,2023年德国经济负增长0.3%,今年前三个季度持续萎缩。
德国“去工业化”的挑战:
- 经济增长放缓: 工业萎缩将导致德国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 失业率上升: 工业领域的裁员将加剧失业率上升,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 竞争力下降: 工业基础的削弱将导致德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劣势。
- 科技创新乏力: 工业的衰退将影响德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难以应对未来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德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 加快能源转型: 加强清洁能源投资,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安全。
- 优化投资环境: 降低税赋,简化审批流程,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吸引企业投资。
- 推动科技创新: 加强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提升德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竞争力。
- 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维护自由贸易,拓展海外市场。
常见问题解答
Q1:德国“去工业化”的原因有哪些?
A1: 主要原因包括:高税赋、官僚主义、劳动力市场环境恶化、能源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以及政府政策的引导。
Q2:德国“去工业化”对德国经济有哪些影响?
A2: 将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竞争力下降,科技创新乏力。
Q3:德国政府如何应对“去工业化”挑战?
A3: 德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快能源转型,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Q4:德国工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A4: 德国工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挑战,但也有机遇。德国需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提升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领先地位。
Q5:德国“去工业化”对其他国家有哪些启示?
A5: 其他国家应吸取德国的教训,重视制造业发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科技创新,才能保持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Q6:德国“去工业化”是否意味着德国工业的衰退?
A6: 德国“去工业化”并不意味着德国工业的衰退,而是德国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德国需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提升产业竞争力,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领先地位。
结论
德国“去工业化”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它既是德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也给德国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挑战。德国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优化投资环境,推动科技创新,才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场变革的最终结果,将取决于德国政府和企业的智慧和行动。德国能否成功应对“去工业化”挑战,将决定其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